天中书画
网站首页 书画鉴定 书画新闻 书画评论 名家风采 展赛信息 书法作品 艺术流派 绘画作品 书画轶事 拍卖信息 书画装裱 收藏常识 招商加盟 名家访谈 网上交流 理论研究 联系我们
天中书画视频欣赏
拍卖信息
展赛信息
联系我们
中国·天中书画艺术研究会
电话: 0396-3793166
0396-3799957 0396-2576865
手机: 13033865388 13783965899
邮编: 463000
地址: 河南省驻马店市交通大道西段天中书画艺术研究会
加盟网站 咨询留言 付款方式
 
浏览正文
 
传播书画艺术的使者
     
发布时间:2014.12.16 新闻来源:驻马店市书画研究院
 

著名书画评论家 高秀林 
     中原书画院成立21年,与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河南省政协、广东省政协等主办20多次全国书画大展,主编大八开精装画集20多部

     2005年,中原书画院院长张本平被文化部中国文化研究会评为“2005年度中国十大艺术名人”,他所领导的中原书画院同时获“2005年度名人文化传媒贡献奖”。2006年,中原书画院被河南省先进文化研究会评为“河南省先进文化示范基地”,张本平同时又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文化产业领军人物”。2007年,张本平被中国社科院等单位评为百名“2007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财富人物”之一。2008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2009年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新闻人物”、“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艺术骄子”。201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工作者”、“中国文艺复兴百杰人物”、“中国十大功臣人物”。2012年被评为“河南省慈善艺术家”。2014年获得“中国传统文化最高成就奖”。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中国书画报》、《中国文化报》等100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张本平现象”、“张本平精神”的产生和意义。

     其实,张本平的名气在书画界是众所周知的。自20世纪80年代末,他创建了集美术创作、研究、展览、出版、装裱、销售为一体,体现大众美术传播公共性、民间性的中原书画院,先后与全国30多家书画院、艺术团体和基层10000多名美术家及理论家建立了固定联系,并设立了资料档案库;举办了第一、二、三、四、五、六届美术家赴中原观光、写生、采风、创作、交流活动;接待了全国各地及港、澳、台地区乃至海外书画家1000多位;与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书协、河南省文联等单位联合举办全国性书画展20多次。张本平为杨之光、魏紫熙、周韶华、周俊杰、李铎、范曾、于志学、雷正民、马国强、杨晓阳等600多位名家撰写理论文章或序言;先后出版《张本平报告文学集》、 《艺海放歌·张本平文集集》六部。由此,张本平得到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艺术评论家王振德,湖北省文联主席、著名书画家、理论家周韶华,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著名山水画家白庚延,中国书协学术理论部副主任、著名书法家及理论家周俊杰等数十名艺术名家及理论家撰文评介。自1989 年至今,先后在郑州和北京召开过三次“张本平现象”研讨会,其影响波及全国书画界及港、澳、台地区乃至海外。笔者阅读过许多关于“张本平现象”的媒体报道、学术刊物的资料后感到,这一现象既有其特殊内涵,又有其相对固定的模式,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的仿效性、指导性。因此说,张本平是当代书画艺术传播的使者。传承民族文化基因,是张本平作为“使者”的基本思想理念

     任何艺术,只有保持了本民族文化的基因,才能保持其不变质的特性和无断层的历史链条关系,从而保证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不可否认,任何文化艺术在历史长河“流”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与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相互碰撞、接纳、融合转换完成的可能条件。但是,无论如何,特定文化的本体性基因是不能改变的,否则,就必然会有变异,生出畸形儿。世界四大文明唯我中华文明繁衍至今,生生不息,就在于文化本体基因的代代传承。这应该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宝贵经验,也是保持世界文化多样化的基本依据。所以,我们在接受舶来文化时必须守住母本,接受的只能是花粉!

     “张本平现象”产生发展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我国全面深入改革的大历史背景下,各种价值观念碰撞激烈,学术思潮纷争,可谓泥沙俱下。而张本平在大浪淘沙中,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其妙方何在?据笔者考据,无论是张本平的理论文章,还是小说、散文的主题,都与社会大文化背景保持着内在联系。其艺术思想的阐述、审美意识的抒发、作品风格的表现,以及创作、研究、交流的行为方式,都是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反映。其评论作品和艺术活动方式,从研究、探索到反映、表现,基本上体现了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张本平持守的民族文化思想性、艺术价值观的审美性的理论观点,主导着他的思想行为方式。无论是作品研究、创作,还是组织文化产业,与现实生活是适应的,情感与大众是共通的,因而才有了“公共性”、“民间性”的特质,从而为大众所接受。开拓时代艺术土壤是张本平作为“使者”的行为方式

     文化艺术毕竟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一切艺术都是“当时代”的艺术,总是随着时代的意识形态需要,表现为特定的内容和形式。张本平坚守民族文化精神的本体性,有着“存同”的痕迹,但最终表现为“求异”的结果。这在王振德、周韶华、周俊杰、白庚延、杨在健、萧宽先生对“张本平现象”的评论文章中都有客观、中肯的评价。

     一、是张本平充分利用了现实社会生产方式的条件,乘国家改革之势而动。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改革促动了文化体制改革顺势而行,由“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发展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以地方特色文化艺术或借用文化名人为效益手段,提高企业知名度、吸引力,增强企业文化含量,打造企业名牌,招商引资、引贤等,成为一些有识企业家、经营家、金融家的理念之一。张本平认识到其对书画事业的意义,于是搭建了民营书画院沟通社会、企业、市场,服务人民大众的舞台。这一经营机制,实质上是文化艺术产品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交流的有效方式。
     二、是他探索了新的历史条件下艺术品生产的模式。中原书画院顺应了现实社会经济与文化活动的规律,从内容构成与运作方式上,使经济与文化的联系达到了统一,并为国内外书画家提供了多方面、全信息、高层次的服务。这种统一和服务,为当今的艺术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也大大突破了传统艺术走向社会的局限性。这说明,新时代艺术产品创造对社会作用的意义,要求艺术家必须投身到社会多领域中去体悟。
多元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带来了多元的艺术格局与多元的大众参与。张本平抓住了“交流”这个关键环节,从而沟通了政府对文化事业发展的导向信息,沟通了官办与民办艺术机构的联系,沟通了专业书画家与民间书画家的联络,起到了艺术资源共享、创作条件互借的作用;沟通了书画家与理论家、新闻媒体的联络,沟通了书画家与企业家、经营家、金融家的联络,形成了一种网络型机制框架。这不仅为艺术家的创作、研究、交流、产品销售等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整合了理论指导、创作。力量、创作方式、产品渠道等多种资源,使艺术产品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以同时实现。立足中原是张本平作为“使者”的活动舞台。

     知中原者知中国。若从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河村文化,到夏、商、周、秦、汉、唐至宋代,中原文化始终是民族文化的高峰。从伏羲往下,黄帝、老子、孙子、张衡、张仲景、杜甫、韩愈、吴道子、司马光、程颢、程颐、荆浩、张择端等中原先贤哲人、文人墨客,均可谓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脊梁和骨干。当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重心转移和战争的原因,至元明清三代,中原文化处于低谷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发展的各个时期,河南文化都有闪烁的亮点,出现了一批文化代表人物,如常香玉、李準、杨兰春、二月河、李伯安等。这不能说不是建国50年来中原文化新生的典例。其后,张本平也是适而生之,将自己的生成和发展整个地融于中原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开发中,融于河南经济文化发展的洪流大潮中,正确地处理了三个关系。

     其一,正确处理强身健体与吸收社会营养的关系。他将文化视角辐射到多方位,使探索实践走向了深层次,把握住了发展方向,沟通了与书画家的联系,吸纳高层次人才,组成了队伍;沟通了与港、澳、台地区及海外文化机构的联系,扩大了活动舞台;沟通了与企业家和市场的联系,使产品销售渠道畅通,具有了发展的经济条件;沟通了与新闻媒体、专业刊物的联系,创造了宣传书画家的优越条件。
     其二,正确处理对中原传统文化研究与开发的关系。“刚柔相济,高古存远,博大恢弘,雄强隽永”的中原文化特征,可谓中华民族精神性格的缩影。张本平组织书画家到中原写生、采风、创作、交流,使中原书画院实际上成为与各地书画家联络的中心之一,成为书画创作、研究、交流、销售的枢纽之一。
     其三,正确处理中原书画事业与外向交流的关系。在画院一步步发展壮大中,张本平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想到了宣传中原文化和通过吸收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文化促进中原书画艺术发展的责任。与全国30多家书画院建立联系,策划举办了第一、二、三、四、五、六届“中原风”观光采风活动,邀请书画家到中原写生、交流;已主编650多期《中原书画》,发到美国、韩国、新加坡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举办了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届“海峡两岸书画展”及“全国山水画第四、五、六、七届展”等,成就了中原书画院的系列品牌活动。

人格精神是张本平作为“使者”的基本动因
     张本平的人格精神,是他传播文化思想、书画艺术的基本动因。少年时,他憧憬走文学创作之路,“文革”剥夺了他上大学的机会,因而把社会作为大学课堂,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写出了一篇篇立意新颖、个性鲜明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土色土香的艺术形象。通过自学考上了北京人文大学文学系,受到艾青、萧军、周宏兴、赵日成等教授的悉心指导,使其文学创作迈上了新的台阶。由于成绩突出,他被破格录用为文化局干部,并且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后来毅然辞掉公职,独辟蹊径闯文化产业之路,自力更生办起民营性质的中原书画院。文化情结是他人格精神的基础。大学的深造,使他得以充“电”,为写作打下了基础;拜访名家交友,得以从多角度、全方位获得艺术内涵的丰富接纳;从对众多艺术家、理论家的美学思想、审美观念、作品风格的研究欣赏中,获得了书画理论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为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书画家撰写文章,丰富了文化修养、学术思想、审美意识及表现能力。所有这些,都是对他人格精神的磨砺和锻造。

  上一篇:李佳凝 油画作品《无题》 作品编号 A201200516
下一篇:古代书画按风格来讲,“工笔”绘画注重?
Copyright © 2012-2013 TIANZHONGSHUHU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天中书画
本站部分文字,图片为网络转载    网站建设:今晟网络